阅读新闻

中国教育史:孟子的教育思想

[日期:09:52:21] 来源:  作者:zj [字体: ]

在哲学上,提出“性善论”,认为人性本善,这是研究孟子教育作用论的基本出发点。主要论点有;其一,孟子认为人性是人所独具的特性;其二,孟子认为人性是先天固有的,人有不学而能的“良能”和不虑而知的“良知”。其三,孟子所说人性善,并不是说人性中具有纯粹的完全的道德,只是说人性中具有“善端”,即善的因素或萌芽。这就说明了教育的必要性。

 

从教育可能性角度上说,孟子认为凡是人类都具有先天的德性,如同有口便能尝味、有耳便能听音、有目便能观色一样,有心便能识理义。因此,人人平等,“尧舜与人同耳。” (《离娄下》)任何人只要接受教育,肯于学习,就可以成为圣人,“人皆可以为尧舜”。(《告子下》)这就论证了人人都可接受教育、都有培养成为圣贤的可能性。人只要按照自然的天性施以良好的教育,如同给庄稼以阳光雨露,都能发展得很好。

 

孟子这种思想与古希腊的苏格拉底有相似之处。既然趋向于善是人之本性,而善又是存在于内心的,故他们必然把强调内省的道德自觉,当作教育思想的重心。但两人也有不同,苏格拉底的教育思想是以认识论和形式逻辑为基础,侧重于善的定义;而孟子的教育思想却强调以宗法关系的感情纽带为基础,侧重于善的内容—仁义礼智,这种不同又体现了东西方教育思想的不同特征。

 

 

 

 

 

(三)荀子教育思想

 

从人性论出发,荀子提出了教育作用论,即“化性起伪”。荀子说:“凡所贵尧、君子者,能化性,能起伪,伪起而生礼义,然则圣人之于礼义积伪也。”任何人的道德观念,皆非本性固有,而是“积伪”的结果,也就是由“性”向“伪”转化的结果。在这个意义上,荀子强调了教育的重要意义,只要肯学习,接受教育,还有什么能够阻止人改变自己呢?可见,教育对人的成长起着“化性起伪”的作用,任何人只要肯努力,经过长期的教育,就可以改变人的本性。

 

荀子的性恶论,实际上就是教育哲学,在理论思维上有其进步意义,但也存在着缺陷与错误,他否认了道德先验论,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,具有相互的唯物主义因素,但是,他又过分高估了教育的力量,并且主张教育必须由圣人与圣王来主持,而圣人是如何“化性起伪”的,则未能说明,这就陷入了一种理论困境与自相矛盾。

 

1、孟子的“性善说”与荀子的“性恶说”侧重点不同,塑造人性的方法也不一样。孟子认为道德是先验的、绝对的,道德是义务而不是为了服从上界的压力,他说“四端”是“我之固有”,目的在于使人“良心发现”,从而,“反其初”;荀子则认为道德是社会需要的产物,一切道德都是人制定的,其目的都是为了抑制人性的“恶”,要人通过后天的“学”与“伪”达到“知明而行无过”的品性,彻底克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之恶。孟子重视人的主观精神状态的培养,提倡“养浩然之气”;而荀子主张以师法之化、礼义之道对人性加以治理。

 

2.孟子的“性善说”与荀子的“性恶说”虽然对人性的看法不同,但殊途同归,目的都是教人从善,使人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。究其根本,都是儒家精神的传承。

 

无论孟、荀学说,谁对谁错,这两种教育思想并非是完全独立的,而是相互补充的。因此,要准确地理解人性、理解教育,必须将孟子的观点与荀子的观点结合起来考察,取其合理的因素,而不可全面地否定或全面地旨定。对人性的理解要做到先天与后天的统一、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,而对于教育,也应是个人的自我修养与教化法制约束的统一。这样,才能实现孟子“大丈夫”的理想人格和荀子培养“大儒”的教育目的。

推荐 打印 | 阅读:
相关新闻      
本文评论   查看全部评论 (0)
表情: 姓名: 字数
点评:
       
评论声明
  • 尊重网上道德,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
  •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
  •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
  •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
  •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
[ 友情链接 ]
 

 博仁教育学考研论坛    博仁考研说吧    教育学考研论坛    免费考研论坛    知识宝库考研社区    共享天下

博仁首页 | 关于我们 | 网站地图 | 联系我们

北京博仁教育中心 京ICP备09065607号
地址: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1009室 邮编:100875
咨询热线:(010)58808856 4006262918 QQ:718536668
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