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人性论出发,荀子提出了教育作用论,即“化性起伪”。荀子说:“凡所贵尧、
荀子的性恶论,实际上就是教育哲学,在理论思维上有其进步意义,但也存在着缺陷与错误,他否认了道德先验论,肯定了人是后天环境与教育的产物,具有相互的唯物主义因素,但是,他又过分高估了教育的力量,并且主张教育必须由圣人与圣王来主持,而圣人是如何“化性起伪”的,则未能说明,这就陷入了一种理论困境与自相矛盾。
1、孟子的“性善说”与荀子的“性恶说”侧重点不同,塑造人性的方法也不一样。孟子认为道德是先验的、绝对的,道德是义务而不是为了服从上界的压力,他说“四端”是“我之固有”,目的在于使人“良心发现”,从而,“反其初”;荀子则认为道德是社会需要的产物,一切道德都是人制定的,其目的都是为了抑制人性的“恶”,要人通过后天的“学”与“伪”达到“知明而行无过”的品性,彻底克服人类与生俱来的本性之恶。孟子重视人的主观精神状态的培养,提倡“养浩然之气”;而荀子主张以师法之化、礼义之道对人性加以治理。
2.孟子的“性善说”与荀子的“性恶说”虽然对人性的看法不同,但殊途同归,目的都是教人从善,使人达到理想的道德境界。究其根本,都是儒家精神的传承。
无论孟、荀学说,谁对谁错,这两种教育思想并非是完全独立的,而是相互补充的。因此,要准确地理解人性、理解教育,必须将孟子的观点与荀子的观点结合起来考察,取其合理的因素,而不可全面地否定或全面地旨定。对人性的理解要做到先天与后天的统一、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统一,而对于教育,也应是个人的自我修养与教化法制约束的统一。这样,才能实现孟子“大丈夫”的理想人格和荀子培养“大儒”的教育目的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