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新闻

中国教育史:颜元的教育思想

[日期:09:55:25] 来源:  作者:zj [字体: ]

一、对传统教育的批判

 

他极力批判自汉以来二千年的重文轻实的教育传统,包括玄学、佛学、道学以及宋明理学。他提倡实学,亦有其历史依据。他认为尧舜周孔就是实学教育的代表者,如孔子之实学注重考习实际活动,其弟子或习礼,或鼓瑟、或学舞、或问仁孝、或谈商兵政事,于己于世皆有益,而宋儒理学教育却相反,主静主敬,手持书本闭目呆坐有如泥塑,在讲堂上侧重于讲解和静坐、读书或顿悟,其害有三:一是“坏人才”。即理学教育所培养的人才柔弱如妇人女子,无经天纬地之才,他指出,如果学生的学习与实际生活相脱离,即使读书万卷,也是毫无用处的。这种教育不仅害己,而且害国。二是“灭圣学”。他认为理学家只从章句训诂、注解讲读上用功,从而陷入了一种文墨世界,国家取士、教师授课、父兄提示、朋友切磋,皆以文字为准,这就丢弃了尧舜周孔的实学精神。尤其是倡行八股取士后,为害更大。三是“厄世运”。汉儒宋儒之学败坏了学术与社会风气。学术完全成了一种文字游戏,统治者更是利用科举八股把士人囿于文字之中,造成了极大的危害,社会道德、经济、人才的腐败与衰竭,皆与此有关。结论:以实学代理学。

 

二、实学的教育内容

 

他认为尧舜周孔都提倡实学、行实教,既有利于个人又有利于国家,所以他认为必须恢复其道,主张以他们所倡导的三事、六府(认为此乃尧舜之道)、三物(六德、六行、六艺,此乃周孔之道)为教育内容,另外还把劳动教育与体育列为教育内容。在本质上既不同于禅理语录,也不同于诗文制艺等教育内容,冲破了千百年来传统经学和理学的局限,他希望通过以三事、三物等丰富而实用的教育内容来培养能经世致用的人才,改变理学所造成的种种弊病,实现其富国强兵的政治理想。

 

他不仅提出了如此丰富的教育内容,而且还付诸实践。他在晚年开办的漳南书院中,曾分斋而教。这一计划既体现了其丰富而实用的教育内容,也体现了他对教育制度与分科教学的思想。但他以孔、孟之道的继承者自居,故在教育上特重礼教,天天率弟子家人习礼,大大冲淡了其实学教育内容的进步性。

 

三、“主动”、“习行”的教育方法

 

与宋儒主静的原则不同,他强调“动”,认为世界万物都是变动发展的,他考察了当时社会后,认为明朝的灭亡,士人的衰弱都深受这种主静和书本教育之害,故极力反对主静的教育方法,而代之以动的教育方法。吾尝言一身动则一身强,一家动则一家强,一国动则一国强,天下动则天下强。”梁启超在《清代学术概要》中曾评价:“颜元以实学代虚学,以动学代静学,以活学代死学”。其评价非常恰当。

 

教人为学既然主动,就必须重习行,习即练习,行即实行,主张以行动为中心原则。他提倡的习行主动的教育方法是与书本教育相对立的,他主张通过习行的方法获得经验与知识,反对理学教育把读书作为唯一的求知途径,而认为“读书乃致知中之一事,专为之则浮学”。如何体现?他认为在于“格物致知”,有创新的理解。他的思想对后代影响很大,特别是五四以后,为了提高民族士气,改变体质,曾有不少仁人志士极力宣扬其习行主动的思想,产生了良好的作用,但完全否定理学主静、读书的方法,也是偏激的做法。

推荐 打印 | 阅读:
相关新闻      
本文评论   查看全部评论 (0)
表情: 姓名: 字数
点评:
       
评论声明
  • 尊重网上道德,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
  •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
  •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
  •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
  •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
[ 友情链接 ]
 

 博仁教育学考研论坛    博仁考研说吧    教育学考研论坛    免费考研论坛    知识宝库考研社区    共享天下

博仁首页 | 关于我们 | 网站地图 | 联系我们

北京博仁教育中心 京ICP备09065607号
地址: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1009室 邮编:100875
咨询热线:(010)58808856 4006262918 QQ:718536668
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