阅读新闻

中国教育史:朱熹的教育思想

[日期:09:47:24] 来源:  作者:zj [字体: ]

一、关于小学与大学的教育思想

 

朱熹把人的一生划分为15岁以前受小学教育和15岁以后受大学教育两个阶段,他说:“古之教者,有小学,有大学,其道则一而已。小学是事,如事君、事父兄等事。大学是发明此事之理。”(《小学集解•辑说》)他认为:“人生八岁,……皆入小学,而教之以洒扫、应对、进退之节,礼、乐、射、御、书、数之文;及其十有五年,……皆入大学,而教之以穷理、正心、修己、治人之道。”(《大学章句序》)说明小学教育的任务是“教以事”,即培养训练其封建道德行为习惯,而大学阶段的任务是“明其理”,即在已经获得初步的道德观念和养成初步的道德行为习惯的基础上,进而讲明“义理”。

 

朱子广泛地从经传史籍以及其他论著中采集有关忠君、孝亲、事长、守节、治家等内容的格言、训诫、故事等,编辑成儿童道德教育用书,题为《小学》,文为流传。此外,他还专为蒙童编写了《童蒙须知》,就儿童日常行为,分“衣服冠履”、“言语步趋”、“洒扫涓流”、“读书识字”以及“杂细事宜”等项,每项都做了细致的规定,内容比《小学》更加琐碎。他认为儿童从这些书的学习中,可以得到“做人的样子”,学到“事君事父兄等事”。其中也有关于个人卫生、礼貌、读书、写字等良好习惯的要求。朱子阐述儿童教育的过程,开始是强制性的,要求儿童朝夕刻意地模仿,然后,“积久成熟”,不需用心就自然而然地不越矩。

 

朱子主张儿童在15岁以后,进入大学,受“大人之学”,所谓“大人之学”,即讲明义理,以修其身,亦即格物致知的学问。在大学教材方面,他根据理学思想,对《论》、《孟》、《大》、《中》作了新注释,编成《四书集注》。

 

二、朱子读书法及其启示

 

朱子认为为学先要穷理,要穷理必先读书。因为“天理”的精蕴全在圣贤的书中,故读圣贤之书,是达到穷理的必经之途。他说:“夫天下之物莫不有理,而其精蕴则已具有圣贤之书,故必由是以求之。”这样,读书就成为穷理的一个重要方面,穷理是读书的目的。

 

评述:

 

1.朱子集读书法研究之大成,奠定了古代读书法的基础。后人依据此订立读书程序,如元程端礼的“读书分年日程”,明末陆世仪的“论读书”等,在封建教育实践中,影响很大。

 

2.六条“读书法”不是独立的,而是相互联系的综合体,有内在的逻辑关系,是一个完整的读书、进业的程序和步骤。以“居敬持志”为中心。有合理因素。体现了量力性、巩固性、主动性等原则。

 

3.朱子过分夸大了“读书穷理”的作用,特别提高了读儒经的地位,而且偏重死记硬背,使学习的途径、读书的范围都受到了极大的限制,这对于造成人们“两耳不闻窗外事,一心只读书圣贤书”,把书本当作僵死的教条的不良学风,有重大影响。

推荐 打印 | 阅读:
相关新闻      
本文评论   查看全部评论 (0)
表情: 姓名: 字数
点评:
       
评论声明
  • 尊重网上道德,遵守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各项有关法律法规
  • 承担一切因您的行为而直接或间接导致的民事或刑事法律责任
  • 本站管理人员有权保留或删除其管辖留言中的任意内容
  • 本站有权在网站内转载或引用您的评论
  • 参与本评论即表明您已经阅读并接受上述条款
[ 友情链接 ]
 

 博仁教育学考研论坛    博仁考研说吧    教育学考研论坛    免费考研论坛    知识宝库考研社区    共享天下

博仁首页 | 关于我们 | 网站地图 | 联系我们

北京博仁教育中心 京ICP备09065607号
地址:北京师范大学京师大厦1009室 邮编:100875
咨询热线:(010)58808856 4006262918 QQ:718536668
版权所有,未经授权,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,违者依法必究